机器人、劳动收入份额与货币政策
点击封面,进入微店订阅
作 者:陈利锋 钟春平 李良艳
简 介:
陈利锋(通讯作者),海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570228,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教授,510053;
钟春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00836;
李良艳,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510053。
刊 期:《财贸经济》2021年第2期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相关研究者越来越关注我国收入分配以及相关的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情况。在众多相关研究文献中,分析货币政策如何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研究仍相对较少。这一主题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方面问题:第一,货币政策的分配效应,即货币政策调整之后,劳动收入份额表现出何种变化特征。第二,基于我国现实数据得到的结论与基于理论模型得到的结论是否一致。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的代表性研究如Galı´(2018)等认为,货币政策冲击发生之后,劳动收入份额表现出顺周期变化。不过这一研究结论并未得到研究者的一致认同。钟春平(2010)在考察在考察经济萧条时期产品市场楔子(Wedge)的作用时发现,劳动收入份额可能对货币政策调整做出逆周期变化。部分研究者在经验研究中也发现了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不一致的结论。Bils等(2018)等发现,紧缩货币政策冲击发生后劳动收入份额与产出变化方向相反;Nekarda和Ramsey(2021)基于美国相关数据发现劳动收入份额对货币政策冲击作出逆周期反应。Cantore等(2020)使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跨国面板数据考察了货币政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表明劳动收入份额与产出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相反。这些研究的结论意味着,在关于货币政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这一问题上,基于现实数据与基于新凯恩斯主义理论模型得到的结论并不一致。
本文首先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考察我国货币政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结果显示,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表现出逆周期特征。同时,使用我国现实数据对Galı´(2018)提出的新凯恩斯主义模型进行校准,从新凯恩斯主义理论模型的角度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结果表明,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具有顺周期特征。这意味着,基于我国现实数据与理论模型得到的研究结论恰好相反。那么,为何二者产生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呢?
为分析这一问题,本文构建了包含机器人技术不同发展阶段的动态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并考察了货币政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在机器人技术发展早期,机器人仅可替代低技能劳动力,货币政策冲击发生后,劳动收入份额表现出逆周期特征。原因在于,机器人技术发展早期,机器人对低技能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占优,扩张性货币政策引起机器人价格相对下降,企业将更多投入机器人以替代劳动力,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第二,在机器人技术发展高级阶段,机器人逐渐替代高技能劳动力,劳动生产率已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此时生产率获得效应占优。扩张性货币政策尽管引起了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减少,但高技能劳动力的实际工资上升(因为工资取决于生产率),实际工资水平上升推动了劳动收入份额增加,因而劳动收入份额表现出顺周期特征。综合以上,Galı´(2018)提出的基准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中,货币政策引起经济环境变化,企业依据新的经济环境进行劳动力投入决策,并最终实现新的市场出清。但是,当存在机器人技术的条件下,企业无需与劳动力进行工资议价,因为企业可以使用机器人替代人工。这一决策方式的变化改变了货币政策通过劳动力市场影响宏观经济的传导机制,削弱了通胀与实际经济活动的联系(陈利锋和钟玉婷,2020)。
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以及机器人对人工的替代改变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相比基准新凯恩斯主义模型而言,这一改变不仅导致货币政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与基准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得到的结论不一致,还意味着在机器人技术不同发展阶段的货币政策机制设计也存在差异。基于此,本文进一步考察了机器人技术不同发展阶段的货币政策机制设计问题。结果表明:(1)机器人技术发展早期阶段,由于替代效应占优,机器人技术使用导致低技能劳动力失业相对较大幅度增加。基于稳定宏观经济和最小化社会福利损失考虑,货币政策应考虑就业,尽管这一货币政策机制扩大了通胀波动,但降低了产出波动,并且其引致的社会福利损失相对较小。(2)机器人技术发展高级阶段,生产率获得效应占优,支持增长型货币政策引致的福利损失相对较小,即货币政策应该支持经济增长。(3)机器人技术发展高级阶段,货币政策调整引致的社会福利损失均小于机器人技术发展早期阶段,表明机器人技术发展最终推动了社会福利的增加。
目前,我国机器人技术发展势头迅速但主要替代的仍是低技能劳动力,使用机器人替代人工的产业也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余玲铮等,2019;岳昌君等,2019)。这一现实情况与本文模型经济机器人技术发展第一阶段基本吻合。依据本文研究结论,机器人对我国低技能劳动力的替代作用可能引致失业增加,在发展机器人等先进制造业的同时如何有效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是政府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本文的研究结论显示,在这一阶段,货币政策当局应推行将劳动力市场就业因素考虑在内的货币政策,因为这一政策引致的社会福利损失相对较小。依据以往相关研究如Galı´(2018)的结论,失业率快速上升背景下该类货币政策对于劳动力市场及宏观经济均具有较好的稳定作用。
欢迎关注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浏览全文
▼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订购本刊
▼